今天是:2025年08月18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企业邮箱

新闻资讯 >>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正文

暴雨水灾后蜂场恢复与抢救技术方案

更新时间:2025-07-30 09:09:00  来源:  作者编辑:admin点击次数:220次

      我国“七下八上” 防汛关键期的极端降雨天气,对养蜂业构成显著威胁。蜂群作为典型的社会性昆虫群体,其生存依赖稳定的巢内环境与充足的资源供给,而水灾可通过直接浸泡蜂箱、破坏蜜粉源、滋生病原体等多重路径造成损失。据实践观察,灾后蜂群死亡率可达30%-50%,且幸存者易因免疫力下降诱发大规模病害。因此,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灾后恢复技术体系,对减少产业损失、保障蜂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结合蜂群生物学特性与灾害应对实践,详细阐述灾后各阶段的核心技术要点。


一、灾后紧急抢救技术(24-48小时)
      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保留蜂群存活基数,关键措施包括安全转移与精准评估两大环节。

1. 蜂箱安全转移与止损
      水灾发生后,需第一时间将处于积水威胁区域的蜂箱迁移至地势高燥、排水良好的场地,迁移过程中需轻缓操作,关闭巢门或覆盖透气遮光布以防止蜜蜂惊飞流失。对倾斜、破损的蜂箱,立即用绳索加固箱体、更换断裂巢框;若箱盖丢失,需用塑料布或防水布临时遮盖,避免二次淋雨导致巢脾霉变。研究表明,蜂箱浸泡超过6小时会导致巢内温度骤降、幼虫窒息死亡,因此转移时效性是此环节的关键。

2. 蜂群存活状态评估与应急处理
      待蜂群稳定后,通过巢门观察与开箱检查结合的方式评估存活情况:工蜂有序进出、护脾积极为存活良好标志;巢门口无活动或出现大量死蜂则需紧急干预。具体措施包括:

(1)对淹水较少的蜂群,清除巢内积水,移除完全湿透、粘连的巢脾,保留蜜蜂仍附着的巢脾,利用工蜂的护脾本能维持群体完整性;

(2)弱群合并:对蜂王存活但工蜂数量不足的蜂群,采用“报纸分隔法” 合并(两群间用报纸隔离,让蜜蜂自行咬通融合),避免直接合并引发打斗导致二次损失;

(3)失王群处理:及时引入储备蜂王或成熟王台,无储备时并入邻近有王群,防止工蜂产卵导致蜂群消亡。

二、环境清理与消毒技术(灾后3-7天)
     水灾导致的潮湿环境为病原体滋生提供了温床,彻底的环境整治与消毒是切断疾病传播链的核心手段。

1. 蜂场环境综合治理
(1)排水清淤:疏通排水沟渠,清除场地内积水、淤泥及腐烂植物,确保地表无积水残留,将相对湿度控制在70%以下,降低霉菌繁殖风险;

(2)废弃物处理:对被洪水严重污染的巢脾、死蜂及破损蜂箱,采用集中焚烧或深埋(深度 ≥ 1米,远离蜂场及水源)的方式处理,避免病原体扩散。

2. 蜂箱及工具消毒方案
(1)可复用蜂箱、巢框:先用硬毛刷清除表面淤泥及残留物,再用2%次氯酸钠溶液或3%过氧化氢溶液全面喷洒内外表面,晾干后使用;金属部件(如巢门、继箱扣)需浸泡于沸水中10分钟,利用高温杀灭芽孢类致病菌;

(2)工具消毒:起刮刀、摇蜜机等用75%酒精擦拭消毒,防护服、手套等清洗后暴晒48小时以上,确保无病原残留。

三、蜂群恢复管理技术(灾后1-4周)
      通过重建巢内生存条件,促进蜂群恢复繁殖与采集能力,重点包括营养补充与巢脾优化两大方面。

1. 饲料补充与营养强化
      水灾常导致蜂群储蜜、花粉流失,需通过人工饲喂快速补充能量与营养:

(1)紧急饲喂:采用50%浓糖浆(白糖:水 = 1:1),每群每次500-1000 mL,连续饲喂2-3天,直至巢内储蜜充足;对弱群可适当增加饲喂量,避免工蜂因觅食疲劳加剧死亡;

(2)花粉替代:以豆粉 + 酵母粉 + 蜂蜜按3:1:1比例混合制成饼状,置于巢框上沿,满足幼虫发育对蛋白质的需求,增强工蜂体质;

(3)清洁饮水:提供添加0.1%食盐的清洁水源,避免蜜蜂饮用洪水导致中毒。

2. 巢脾修复与温湿度调控
(1)巢脾处理:潮湿但未霉变的巢脾可置于通风处晾干(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蜂蜡融化),若巢房内有幼虫,保留至羽化后更换;严重霉变的巢脾直接销毁,更换新巢础让蜜蜂重新造脾,减少霉菌孢子污染风险;

(2)保温调控:灾后气温下降时,缩小巢门至仅容2-3只蜜蜂进出,箱内空隙填充干草或保温板,维持子脾区域温度稳定在34-35℃,保障幼虫正常发育。

四、疾病防控与监测技术(灾后1-3个月)
      灾后蜂群免疫力下降,易诱发真菌病、细菌病、寄生虫及病毒性疾病,需建立多维度监测与防控体系。

1. 重点病害针对性防控
(1)真菌病(白垩病):因巢内潮湿高发,表现为幼虫僵化呈白色,可在糖浆中添加 0.1%柠檬酸或丙酸钙抑制霉菌生长,同时加强箱内通风降湿;

(2)细菌病(欧洲幼虫腐臭病):幼虫腐烂、拉丝为典型症状,发现病群立即隔离,更换全部巢脾;

(3)寄生虫(蜂螨):检查蜂箱底部是否有瓦螨掉落,螨害率超过5%时,采用甲酸熏蒸(每箱2 mL,密闭24小时)或草酸喷雾(3%浓度)治疗,避免螨害与病害协同暴发;

(4)中蜂囊状幼虫病(中囊病):由病毒引起,5-6日龄幼虫呈囊状死亡(体色由白变黄至褐色,无臭味),应急措施包括隔离病群、销毁病脾,同时更换病群蜂王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,病群用具需用10%石灰水浸泡24小时或火焰灼烧消毒。

2. 长期监测与记录体系
(1)日常观察:每日记录蜂群进出巢活动、蜂王产卵量及储蜜情况,每周开箱检查 1 次幼虫发育状态,重点关注是否出现工蜂拖子、蜂王停产等异常现象;

(2)环境监测:持续排查蜂场周边水源及蜜源植物是否受洪水污染,避免蜂群采集有毒花蜜或饮水导致中毒。

五、长效预防措施
     为降低未来灾害风险,需从选址、设施、应急储备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:
 
(1)蜂场选址优化:迁移至海拔较高、地势平缓、排水系数≥ 0.5的区域,远离低洼地带及河道500米以上;

(2)设施加固:蜂箱底部加装30 cm 以上支架防浸泡,箱体涂抹防水漆增强抗腐蚀性,巢门安装可调节防淹挡板;

(3)应急储备:提前储备防水布、备用蜂箱、浓缩糖浆、消毒药剂及抗病蜂王,建立天气预报联动机制,在暴雨来临前加固蜂箱、转移至临时避灾点;

(4)抗病育种:定期选育抗逆性强的蜂王,避免从疫区引入蜂群或巢脾,通过营养强化(如补充维生素C、E)提升蜂群天然免疫力。

六、结论
     暴雨水灾后蜂场恢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需把握“快速响应、精准评估、综合施策、长效预防” 的原则。从紧急转移蜂群到环境消毒,从营养补充到疾病防控,各环节技术的协同应用可最大限度减少损失,帮助蜂群在1-3个月内恢复正常繁殖与采蜜能力。实践表明,科学的灾后管理能使蜂群存活率提升40%-60%,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率。未来需进一步结合物联网技术建立蜂场灾害预警系统,通过智能化监测温湿度、蜂群活动等指标,实现灾害风险的早发现、早处置,持续提升养蜂业的抗灾韧性。
(编辑:admin)
0 条评论
不想登录?直接点击发布即可作为游客留言。

主办:中国养蜂学会   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8号楼(旧主楼)216室
电话:010-82106450;82106451  邮编:100081  邮箱:china-apiculture@caas.cn
Copyright © chinaapiculture.org.cn 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备18008335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28